最近準備GRE課程如火如荼,最精準的三層次字彙🔥500 + 500 + 500=1500字🔥精選出爐,正在進行最後排版。字彙填空題題庫持續建置、閱讀測驗分類、分主題、分級也慢慢成形,模考也在最後整理中,務必要給大家最精緻的小班GRE課程!
 
就在這樣解題、分析文章的過程中,開喜真的有種恍如隔世的feel~因為這幾年投身英文繪本教學和師訓,加上忙於創業、上課,雖然每週靠著💪「雙T」💪(TED、TIME雜誌)充電,但是好久沒有慢慢品味一篇又一篇的好文章了!
 
在這樣精讀每一篇文章的過程中,小確信是自己的英文真的還在持續精進呢💞💞!雖然還沒考到GRE滿分(不確定是不是值得追求的目標!嘿嘿~),但是因為剛好開喜也有在教SAT/ACT的閱讀部分,所以特別希望能跟大家分享如何「讀出字裡行間」的意思
 
既然美國能夠只用「數學」和「閱讀」來當作指考學測,肯定是對這兩個部分的理解力有很深刻的要求。那到底解析文本的「閱讀力」該怎麼養成?跟大家分享一點小小的心得。
 
其實,培養讀出字裡行間意涵的功力,不外乎在閱讀時,隨時思考以下幾個點:
Why does the author say this?作者寫這些話的意義?
也不是刻意要很「心機」,但是開喜總覺得,任何人會想要「動筆寫」些什麼,而不是只是嘴巴上說說而已,絕對是經過一點思考,更別說是一些好文章,作者更應該是「深思熟慮」。因此,從文章一破題開始,開喜就處處觀察,到底作者在「做些什麼」?譬如作者為何選擇先給個例子(是不是想要先拉近讀者和他的距離?),又或是作者為什麼直接破題(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?還是後面會來顛覆這個假設前提?)。
 
抱持著這樣的心態閱讀,其實會讓閱讀變得比較有趣。有人說這叫做active reading,積極投入式的閱讀,但是開喜不想賣弄什麼讀文章的方法,只想說好文章寫到最後,往往出乎意料,這樣充滿驚喜的過程,有時是需要自己創造的。久而久之,在不斷觀察作者的動向時,對於文章邏輯的發展、寫作的各種技巧,自然就會比較好體會。這時再搭配一本「小說的50堂課」就超級補喔(好書推薦啊)!

What can be the author's opinion?作者的意見(不管明不明顯)是什麼?
除了洞悉作者文章的發展脈絡,開喜更愛挖掘作者直白或隱含的各種「意圖」!到底作者想要說服我們什麼嘛?到底作者真正的意見又會是什麼呢?有時候這類意見在文章的結論段,有時候這類意見穿插在文章當中,每一段都多少有點帶到,或慢慢累積著作者的喜怒哀樂!
 
建議大家可以先從「形容詞」和「動詞」當做切入點!再來進階到對「轉折語」和「例子選擇」的觀察!
 
形容詞大概是很清楚能夠透露好惡的地方!因為好的、壞的、中性的壁壘分明。而動詞就稍微隱晦一點,不過「支持」、「讚許」、「認可」、「接受」程度就大有差別囉!其實若不是看英文的文章,每個人都能夠加減感受到這些,但是受限於英文字彙量,還有對英文「相似字」理解程度的不同,也還有對英美文化背景的認知強弱,都會造成許多人無法從動詞中體會作者態度,有點可惜。
 
至於「轉折語」和「例子選擇」又更深奧了一點。因為每個轉折,可能都代表作者的思維,這時究竟是否能夠一路追蹤體會,需要一定的閱讀速度。這樣才比較能夠把前後好多段串連起來,而不是看一段就看了十五二十分鐘,整篇文章已經沒胃口看了。例子選擇(或是對照類比)也是堆疊在一起看比較容易看出端倪,所以需要先累積閱讀速度喔。
 
Do I agree or disagree? Why?我同不同意這些觀點?為什麼?
最後這個部分其實是一種「角色對調」的閱讀心情。有點像是把自己放在作者的角度,重新審視各種證據和事實,培養一點參與感,看看自己會怎麼說?看看自己有什麼想法!這樣的不斷思考的狀態,其實很能夠培養分析能力,因為必須逼著自己找到各種支持自己論點的事證。
 
開喜很愛的呂世浩的「秦始皇: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」一書,就常常叫讀者「把書闔上」不要急著看結局,先想想如果換作你是秦始皇,你會怎麼做?這實在是個超棒的練習!會讓人設身處地,跳脫自己的框架和能力,做出大膽的假設。而最後就能養成超棒的閱讀能力喔!

以上簡單與大家分享一點開喜培養閱讀力的做法,希望大家不是只是把閱讀能力發揮到考試上,更能夠落實在生活中喔!
 
arrow
arrow

    開喜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